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五位白领绝世牢骚话职场

五位白领绝世牢骚话职场

"我要有钱,我就开出租"
  龙某,33岁,专业审计师,曾长期就职于"四大事务所"之一,现任国际大型企业
财务总监

  等我发财了,我就开出租车,不在乎每天赔"份儿钱",就图一"乐儿"。天儿好的
时候,出来拉活儿,天儿不好就在家呆着。中午跟'的哥'们吃驴肉火烧、刀削面。在
车里听够所有的评书和相声。我每天专门在国贸门口'趴活儿',凡是赶上有那种看上
去很"事儿"的人在车上讨论什么财务规则、融资技巧、上市策略之类的,我就给他们
指点一二。遇上那种说话加英文单词的,我就拿纯英文灭他。总之,我要给北京的出
租车界挣足面子,让国贸这楼里人模狗样的,全都自惭形秽。"

  等我财发得更大了,我就让我老婆也开出租去。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
      罗某,27岁,知名媒体集团广告创意总监

*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千万别跟
我提这个词。什么狗屁不懂的人,都拿这俩字儿说事儿。就好像说别人不'大气',就
能证明自己特有品位、特上档次、特受过教育了。这两个字,简直成了'安全牌',不
论多傻X的人,只要打出这张牌:"这个设计,还不够大气",就算有理了。就跟前两年
"品味"这个词似的,多没品味的人,也敢说别人没品位。
客户的公关,典型小家碧玉,嗲声嗲气,愣说我的设计不够"大气"。装什么呀,她自
己跟"大气"一点边儿都不沾。产品是个破擦脸油,怎么大气呀?那包装,明显"金玉其
外",炒作概念。结果按她的意见,左改一稿、右改一稿,越弄越"小气"。她还做不了
主,最后拿给大老板一看,满拧。还得用最早我做的第一稿。这时候她准保还有
理,责备我,说最后这稿怎么能做成这样?第一稿多好呀,多"大气"呀!
最恨这种客户,创意要大气,设计要大气,版面要大气,公关活动要大气,给预算的
时候呢?比谁都小气。

"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
  赵某,32岁,某世界10强公司高级经理

*                                 在公司这么多年了,再难的业绩指标都不
怕,就怕空降一个"常青藤"学院派归来的当领导,天天让你用各种"模块"、"理
论"、"工具"分析,事情准保又慢又不靠谱。
 最近我就摊上这么一个上司。他要干什么,我一不同意,他就拿出一个MBA的"职业
经理性格分析",让我填,填完跟他一块儿分析。花一下午功夫,分析的结果,无非
是,我要不同意他说的方案,我就"在性格上不是一个最理想的、有进取心的经理
人"。老大,我也是硕士,你吓唬谁呀?有本事把我撤了你自己背任务!
 他曾经跟我说,当时他决定是否娶一个女孩的时候,就是很冷静地在纸上列了两栏
"Pros"和"Cons"(好处和坏处)。我很同情那女的。
 其实,中国书里面这样的哲学多了。有这功夫,多看点儿古书多好。什么"潜龙勿
用"、"欲擒故纵"、"知己知彼"、"螳臂当车",无非都是用人和做事的道理,四个字
儿、四个字儿的,多好背呀。每四个字儿,都够您那表格分析一天的,也够写本儿MBA
教材的。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再开会,我准备带着《三好生守
则》去。

"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                                 李某,28岁,著名杂志编辑
 我们的校对,是国有体制派给我们的"镇宅之宝",除了字典和我们编的稿子以
外,从不读别的书。校我们的稿子,只要字典里没有的词,她都算错,弄得稿子一点
儿语感都没有。有一回编我的稿子,非得把"麻省理工大学"改成"马萨诸塞州理工大
学",显示她地理知识牢靠,闹得那"麻省"毕业的被采访人投诉,说我们篡改了学校名
称。
 还有一回,文章里说一个女名人"生了一个七斤半的大胖小子",愣让她给改成"生了
一个三千七百五十克的大胖小子"了,还提醒我们要注意,国家提倡使用国际度量
衡。天哪,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风暴后的头脑,绝对是重灾区。"
  张某,31岁,世界顶尖咨询公司资深经理
 收到一个什么案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轮"头脑风暴",这是很多美国公司的
作风,那意思是让你冲破陈规,发挥创造性,集思广益。在美国还有这么一种"潜规
则",就是一个人要是在头脑风暴的时候老不积极,那他就好景不

*                                 长了。说得不靠谱可以,但不能不说。结
果,弄得很多全无经验、新入职的孩子们全都争先恐后地满嘴跑汽车。我在美国的时
候就对此深恶痛绝。
 现在这个毛病传染到中国来了。要命的是,孩子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三思而后行"和
"慎言",所以真逼着他们胡诌,他们诌得还真"糊"。我跟老板们"风暴"一轮之后,回
来还得跟自己的团队"风暴",一天时间经常就这么"刮"没了。"风暴"刮到晚上,本来
方向明确的人,全都不明确了,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方案好。我的总结,就如同风灾
后的重建,总结完再问手下的小经理:"明白了么?明天出个策划案给我。"她满眼迷
惘地回答:"明白了。"第二天一看策划,跟飓风吹过的新奥尔良没什么区别。
风暴后的头脑,绝对是重灾区。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FW: 为什么聪明人做蠢事?

 
为什么聪明人做蠢事?(生活经济学)
FT专稿作者 斯特凡・斯特恩(Stefan Stern)

     《国际金融报》 ( 2007-10-23 第04版 )
【字号 】【打印】【关闭

  他们4个人开车从位于得克萨斯中心的科尔曼向北行驶,目的地是53英里外的阿比林。天气很热,一路上满是灰尘,旅程单调乏味。他们之中一个人想出了这个聪明的主意,因此打断了一场有趣的家庭多米诺游戏,转而来回花4个小时去一个实在不太好的餐厅吃饭。

  当他们回到家时,一位家庭成员承认,她感觉并不那么愉快。所有人都一个接一个地承认,自己宁愿呆在家里。他们重复着:"我去只是因为我以为你们其他人都想去。"没人想去阿比林。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杰瑞・哈维教授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管理中的阿比林悖论和其他思考》的文章中,第一次讲述了这个故事。它巧妙地洞察到有时候决策产生的方式,这些决策并非人们有意识地"作出的"。

  无论他们愿意与否,团队都会施加一种服从的压力。一个高级管理团队可能会发现,自己经过漫长历程却作出了一项糟糕决策,他们没有意识到与会者几乎没有人支持这个决策。决策越重大(比如一次收购活动),这种劲头可能就越强大。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最近差一点就要作出(提前)举行大选的决定,付诸行动的劲头几乎势不可挡。而实际上他的所有高层同事现在都声称自己一直反对这个想法。对于布朗执政后令人印象深刻的前100天而言,这是个糟糕的结局。但还没有像约翰・肯尼迪总统执政前100天结束时发生的事件那么糟糕――猪湾(Bay of Pigs)惨败。这次入侵古巴的拙劣行动,往往被作为"集体思维"的权威例证。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表示,通过这个过程,"(团队)成员追求一致意见的努力,胜过了他们切实评判其他可选做法的动机。"

  组织严密的团队特别容易受到集体思维力量的影响。已故的詹尼斯教授提出了团队可以避免这种影响的几种方式。两个关键举措是,从外部邀请专家参加会议,并至少任命一人担任"魔鬼代言人"――在连续不断的会议中,这个角色应由不同的人担任。

  为什么聪明人会作出糟糕的决策?毫无疑问,集体思维解释了一些董事会之所以最终得出愚蠢做法的原因。胆怯可能会使更了解情况的人不敢说出想法。但如果人人都诚实行事、利用可靠数据和显然相关的经验,又会怎样呢?专家认为,我们对往事的回忆会受到我们对其情感反应的影响――"情感标签"。"当我们的经验起误导作用时,作出糟糕决策的风险就特别大。"

  在近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沃伦・本尼斯和诺尔・迪奇提出,决策过程应被分为3个步骤――准备、"提出"和执行,这样在前进过程中就有了"重做"(即调整)那个决策的时间。另外,你可以在任何似乎要作出糟糕决策的会议上,经常尝试喊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通往阿比林的道路上吗?"我们人人都会犯错误。关键是从中吸取教训。即便"经验"有时会令我们感到失望,但我仍觉得下面的简短对话非常令人鼓舞(感谢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提供了这段对话):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两个词。问:是什么?答:正确决策。问:你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答:一个词。问:是什么?答:经验。问:你如何获取经验?答:两个词。问:是什么?答: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