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

上海新人类:白天当白领 晚上摆地摊

9月13日下午5点,记者按照计划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前门。正是下课后吃饭前时分,校园林荫大道两旁的学生川流不息,笑声呼喊声此起彼伏----这样的人流刚好给地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从5点半起,大门两边一溜摆开地摊,随着夜幕降临,各种各样的商品摊不断延伸,景象颇为壮观。

记者采访发现,地摊摊主中不少是在公司上班的年轻人,有些薪水不错,称得上标准"白领",这跟我们平常对小摊小贩的印象可不一样:白天穿着职业装出入高档写字楼,喝个咖啡吃份午饭动辄几十元,晚上换上T恤为一毛两毛讨价还价----"白领"练摊,图的什么呢?

逛了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地摊上货物品种琳琅满目:十几块钱一件的衣服、首饰,还有书、手机附属产品、光碟等等。很多东西虽然价格便宜,质量看上去还不错。

在上海,摆地摊已经有很长历史传统,随着今年5月《上海市城市设摊导则》公布试行,摆地摊被"合法化",这个职业现在成了上海白领中的时尚,许多大学生、白领加入了练摊队伍,在上海华师大、中山公园、临汾路闻喜路口、控江路……到处都有他们的战场。温州、东阳、义乌、厦门、成都等地的"摊友"也纷纷凑热闹,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QQ群,号称"中国地摊联盟",大有"把地摊进行到底"的劲头。

"小橘": 小小地摊也是人际港

小橘到生意成交才告诉记者,她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的制片管理。

"不过我现在做的工作跟专业毫无关系,在广告公司。"听上去,她对自己的就业落差颇为不满。

小橘白天上班,晚上就跟大学时代的好友一起过来摆小摊,卖一些韩国饰品。她的摊子不大,架势却很大:每天骑一辆巨大的摩托车出来,带上一个腿折断的伤员(她的搭档刚摔断了腿),加一个装满货物的箱子,风风火火的。

她告诉记者:"摆摊每天做100多块钱生意,能赚几十块钱。"

这钱除了要分给搭档、维护摩托车,还要算上餐饮成本----小摊从晚上6点摆到9点多,大部分时间她们都是收摊再吃晚饭,但有时饿得不行或者中途嘴馋了,就大吃一顿。这个需要,也催生了地摊市场食品小摊的出现,烤鱿鱼、煎喜蛋啦,香气扑鼻。

小橘做地摊一年多了,因为折腾,她自称人老了不少。她的本职----广告业务员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益应该不错,为啥还要摆夜摊呢?

"这跟我的专业也不搭界,我就是喜欢卖东西给人家的感觉,哈哈!"

她的搭档向记者补充:"小橘很强的,大一时就开过HELLO KITTY的小店,粉红色的装修,很漂亮的!"

大学时代的第一个店,因为租金太高而破产。工作以后,因为业务繁忙,也没有精力再开小店。所以她只能做流动摊贩,有时间就过来摆摊。

几年做生意的生涯,让小橘看上去比同龄女孩老练很多,表现之一就是嘴暴甜,张口闭口都是"美女"。在她推荐下,连耳洞都没打过的记者买了她三副耳环,还感觉如获至宝。

小橘告诉记者,在她的圈子里,白天干一份工,晚上出来摆摊的人还有好几个。

"有些是图个新鲜,摆几天就累坏了。我属于长期坚持的,除了自己喜欢,我还可以接很多业务。"

原来她的地摊还打包了许多业务----记者临走时,她给了我联系方式,还再三推销:"你还没结婚吧,结婚化妆记得找我啊!人家收800元的,我们老朋友啦,给你打对折!"

"我大学同学很多是做模特的,有需要可以找我,价格大大优惠!"

记者走得很远了,她还在后面喊:"嘿,记得找我啊!"

"蜜糖": 为自己创业积累经验

"蜜糖"(网名)摆摊的目的很明确:为自己辞职创业作准备。她现在在一家韩资企业做文员兼技术工作,每个月薪水有6000多元,男朋友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两个人衣食无忧,根本无需摆摊"贴补家用"。

蜜糖的地摊生涯起源于3个月前,当时她跟男友都有辞职自己开店的打算。但是两个人同时辞职风险太大,又没有操作小店的经验。蜜糖提出:不是有很多人在摆地摊么,我们也可以试一下!

虽然摆地摊现在是上海部分白领眼中的"时尚职业",但男朋友还是不同意:"你想想看,如果我的德国女上司正好经过看到我在摆地摊卖鸡零狗碎的东西,她会晕倒的!"

男友不干,蜜糖就自己干。

"可是地摊真的不容易做,我觉得好辛苦。"她先上上海地摊联盟网站,询问大家去哪里摆摊、卖什么比较合适。看她是新人,大家纷纷给她出主意,建议从简单、成本低的小东西开始,并告诉她哪些地方各有什么消费人群等。

经过准备,蜜糖颇有创意地想了一个方法。她从市场进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耳钉,然后一个一个缀到一把绸伞上。她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把可折叠小凳和一把环佩叮当的绸伞。有人看时,她就转动伞柄,把各种耳环耳钉展示出来。

这样做除了美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携带,方便收工。

摆了三个月,虽然赚钱不多,但蜜糖的"功夫"有了显著提高。

"第一天赚了5毛钱,对方太会砍价了,说到后来我都觉得不好意思,想想送给她算了。"可回家越想越不对劲,做生意应该从人家兜里掏钱,怎么反而说不过人家呢?肯定自己内功不够。

经过不断历练,蜜糖开始强大起来。这种强大也表现在她和男友的关系上:因为男友已经被她说动,经常客串到小摊来帮忙。

不过,这样的日子可能不会长了。练摊,毕竟是她的权宜之计。"白天上班已经很辛苦,晚上又要摆夜摊,很难的。"蜜糖告诉记者,她的同事都不知道她的小摊,所以有时候还提心吊胆怕"泄密"。"我本来就是为了锻炼一下,现在差不多了。我打算辞职开个小店,如果经营成功,男友再出来一起做。"

"袜子": 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袜子之所以被叫做"袜子",是因为他在地摊联盟的QQ群里经常大叫"去哪里进袜子",而他本人卖的却是过期期刊。

他说现在的工作环境比较压抑,晚上摆地摊又能赚钱又自由,还有成就感。

他的资本不足,财权在老婆手里,每次只能进几百块钱货----怪不得要出来摆摊,又透气又能挣零花钱啊!不过这小子脑瓜子灵,一晚上骑着车在上海各个允许摆摊的点转悠,往往一天就能卖出几十本过期期刊。

"晚上6点到9点在华师大,9点以后转战中山公园!我的杂志按厚薄卖,薄的5块,厚的10块,内容不管。"这样一晚下来,也能赚几十块钱,甚至100多块。

"袜子"嫌过刊太重,所以拼命向人打听哪里能进到便宜的袜子。人家告诉他:一双袜子要2块多呢,最便宜的也要1块5,他就在网上大叫:天哪,这比我进书还贵啊!

不过,几天后记者发现"袜子"已经顺利进到了袜子,并且在QQ群里宣告战果:"我的第一笔生意----三双袜子,以10块钱卖给了我老婆,赚啦!"不过,后来他向记者透露,是他逼老婆买的。

他们的真实心情

以下是这些练摊的白领在论坛里发布的他们第一天练摊心情的记录。

A、我第一天摆摊,赚了10多块钱,吃掉了几十块。

B、我第一天扛着箱子找摊点,怎么都没找到夜市啊!那天难道城管大扫荡?

C、看到美女,很激动,我想送给她算了。看到她身边的男朋友,不顺眼,于是要价很高。结果他们没买。

D、嘴都不知道怎么张,张了发不出声音。都是人家客人问我的。这个多少,那个多少,临走还说,"这摊主会做生意"。晕啊!

E、我肯定是商业天才啦,第一天练摊就赚了50多元。第二天,赚了10多元。第三天,嘿嘿,我还没去呢。

F、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走过,我觉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就是坐着看腿,腰太疼了。

关于地摊族

他们的就业背景

据《2006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数量达到1862人,比前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2007年,上海高校将有毕业生14.3万人,比2006年增加1.4万人。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日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市25~34岁的青年人的创业意愿最强烈,达到15.2%。

对此,一些学者表示,白领、大学生开始加入练摊者群体,显示了年轻人对职业选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上一代高很多,"谁能说今天练摊的白领群体中,不会出几个企业家呢?"

他们的"组织"

信息时代,连地摊都摆得这么有性格:全国各地的地摊创业者纷纷联合起来,以QQ群等方式互相沟通,还建起一些类似"上海地摊联盟"的网站,一起讨论诸如"什么东西在哪里进比较便宜"、"你们那儿什么货比较好卖"之类的话题。

在摊主联盟的一个QQ群里,有17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摊主:厦门、上海、苏州、成都,当然,也少不了义乌、温州、东阳等浙江城市。不过,没怎么见到杭州的。其实,杭州的地摊夜市也比较发达,比如吴山夜市,就是许多老杭州和外地游客都喜欢的淘宝地。

可能因为大学生、白领成员的加入,地摊联盟有着一些理想主义气息和激情。他们也更善于总结归纳,比如有人提出,应该把联盟成员整合起来,同样的产品统一团购;再比如,有人提出要大致划分地域,形成专业市场等等。

他们也在呼吁,希望每个城市都有让地摊生长的空间。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FW: “No English, Chinese please.”――给同胞创造就业机会

张哥一家,原是我住西温时最近的中国邻居。那时我住山上,他们家住山下海边,上下相距三公里。
张嫂说一口地道北京话,听得懂日语,英语只会说
hello;张哥一口标准普通话,日语科班出身,曾在日本生活十年,日语比日本人说得还好,还会说西班牙语,就是英语比张嫂也强不到哪去。

从认识那天起,我便成了张哥张嫂的英文翻译。每逢收到帐单之类的重要信件,他们便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读信,张嫂时常在听信的时候叹气: "可找着当文盲的感觉了!";每遇大事,像给孩子登记入学、参加家长会、看病什么的,他们必请我陪同翻译;出去购物,更是习惯于拨通我的电话然后把手机塞给售货员。

可以想像,这又瞎、又聋、又哑的感觉对于受过高等教育又身为成功企业家的张哥张嫂来说是何等的打击。

为了生活方便,最近,张哥一家也搬到了Richmond

昨天,照例陪同张哥出去买电视机。到了Best Buy,由于这几天睡眠有点不足,在张哥转悠着找东西的时候,我便坐在沙发上打盹。

接待张哥的售货员是一个嘴唇上穿着俩环的大鼻子妞儿。张哥看好要买的东西以后,不忍打扰我睡觉,在大鼻子妞儿问"How can I help you?"的时候,便用日本味儿说了句: "No EnglishChinese please."

我歪在沙发上,一只眼睁开点缝,看见大鼻子妞儿那嘴撅的能栓头驴。我知道张哥的本意是想说:我不懂英语,请帮我找个说中国话的售货员来。但对大鼻子妞儿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讲英语,请说中国话。

我偷着直乐。大鼻子妞儿用步话机闷声闷气喊道:"请派个讲中国话的家伙到电视部来做翻译。"

两分钟后,一位秀气的中国小姑娘气喘嘘嘘地跑了过来。小姑娘告诉张哥:她不是电视部的售货员,只是来做翻译的。通过小姑娘的翻译,张哥定好了货,最后不满意地问了句:"为什么你们卖电视的没有会说中国话的?还要找人翻译,一份工两个人做,这不是浪费劳动力吗? "小姑娘照直翻译了,大鼻子妞儿一愣,耸肩把两手一摊。

买了电视机,我们又去买电脑。到了电脑部那里,售货员还是没有一个中国人。我刚要跟一个大鼻子小伙儿售货员说话,张哥拦住我: "你别说话,我来。"

"How can I help you?"
大鼻子小伙儿跟张哥打招呼。

"No English, Chinese please."
张哥这回的发音要多地道有多地道,以至于让大鼻子小伙儿惊讶地瞪大了眼。

大鼻子小伙儿过了半天才眨眨眼反应过来,也像大鼻子妞儿一样用步话机喊:"请派个讲中国话的家伙到电脑部来做翻译。"

噔噔噔,匆忙跑过来的又是刚才那位中国小姑娘。张哥问:"你卖电脑吗?"小姑娘指指大鼻子小伙儿: "他是售货员,我不是,我来帮他翻译。"

张哥定定地看着大鼻子小伙儿,直到看得小伙儿发了毛,才严厉地问: "为什么你要人家帮你?"

小姑娘准确翻译。

"
因为我不会说中国话啊。"大鼻子小伙儿有点委屈了。

"
对不起,请给我找一位会说中国话的售货员。"张哥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和语气那叫一个严肃。这哪是张哥啊,简直就是一个温哥华版的葛优。

Best Buy大门出来,还没上车呢,我的手机响了。是张嫂的声音:"兄弟啊,Future Shop 送洗衣机的来了,他弄一什么表格非让我签字,我看不懂,他说什么我也听不懂,让他跟你说吧。"

电话里一个男声,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堆不知道什么口音的英语,我没听清,便说了一句: "先生,我没听懂你说什么,请再说一便。"

对方的口气居然横了起来: "你没听懂?难道你不懂英语吗?你是谁?不懂英语为什么跟我通电话?"

混帐东西!我顿时来了气:

"
小子,你给我听好了,因为你不懂中国话,张太太才给我打电话要我帮你,因为你的恶劣态度,我决定不帮你了。你回去,叫你的老板派个会说中国话的来。告诉他,不会说中国话以后别做中国人的生意。"

挂断电话,给张哥解释刚才的电话内容,张哥鼓掌大笑:"不会说中国话以后别做中国人的生意。痛快!痛快!来加拿大这么长时间,我刚明白过来,不是我们不会讲英语,而是他们不会说中国话。不是我们不会讲英语的需要帮助,而是他们不会说中国话的需要帮助。兄弟,你说,要是所有住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在花钱消费的时候,都像咱们哥儿俩今天这样,只说中国话,就是会讲英语也不讲,那会怎么样? "

我恍然大悟:"对,咱花钱的时候,只说中国话,会讲英语咱也不讲。你要是不懂啊,对不起,请人帮你翻译啊。不想雇两个人干一份活?那简单啊,雇中国人啊。 "

张哥接过来:"兄弟你想啊,要是这里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花钱消费的时候拒讲英语,那就会逼着商家多雇中国人,这样一来,会给咱中国人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啊!

我听说像Superstore, Safe Way, Save on Foodthe Bay 这类商店都不愿意雇中国人,以至于大统华招工的时候招40个人有两千个中国人去报名,用这个法子就可以制制这些洋人店:去这些店消费的时候我就用中国话问问题,结帐的时候我就要你用中国话给我把帐单解释清楚。

再有啊,以后再去银行这类地方,不光我找中国人服务,你也别跟鬼子说鬼话,就找中国人说中国话。不光去银行,咱去买车、买家具、买电器什么的,就找说中国话的销售员,说鬼话咱不搭理他,想赚咱的钱也行,学中国话去。"

"
要那样的话,鬼子不卖你东西怎么办?"我问。

"
不可能。你想啊,现在咱中国人在加拿大的势力,说政治势力咱不敢说,可要说消费势力,绝对没有一个商家敢说他不做中国人的生意。就像刚才在店里,咱不说英语,他敢说不卖咱东西吗?去超市采购,结帐的时候我敢说请用中国话解释英文帐单,你要不解释我就不买了,他呢?他敢说你要不讲英语就不卖给你吗?他不敢,他就得乖乖请个中国人来帮他。咱就得弄成这样:想做中国人的生意吗?请说中国话。不会说中国话啊?多请中国人帮你啊。

像那些来家里安装电视电缆、安装电话什么的,都是讲鬼话的鬼子,以后我就这样,你要不会说中国话啊,对不起,回去,让你老板请一个会说的来。

还有啊,不光是消费的时候,连去那些政府部门办事的时候,咱都拒讲英语,只说中国话,政府也不敢因为你不讲英语而不给你提供服务,否则那叫歧视,歧视是违法的,那样的话政府就不得不多雇中国人做公务员。 "

"
对,下次我离开加拿大再回来入境的时候,跟入境处的移民官我也不讲英语了,宁肯花时间再去翻译服务柜台排一次队。要是所有入境的中国人都拒讲英语的话,加拿大移民局就不得不多录用中国人做移民官。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移民来加拿大入境的时候移民官都不说 'hello'而说'吃了吗',那才有回家的感觉。 "

经常听同胞抱怨中国人不抱团。不要紧,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从那一刻起,我已经下定决心响应张哥的倡议: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给同胞创造就业机会,在花钱消费的时候,只要时间允许,拒讲英语。要讲最多只讲一句:

No English, Chinese please.